隋唐时期的教育
隋唐时期,中国封建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隋朝统一南北之后,政治上革除了门阀士族专政,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实行均田法和租调徭役法,促进了农业生产稳定地发展,这些都为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隋统治时间不长,它创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新制度,为唐朝所继承和发展。唐朝在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下,出现了封建文化教育高度繁荣发展的局面,如学校的数量有较大的发展,基本教学制度已确立,专门学校在学制中也占有一定地位,从中央到地方已形成一个较完备的封建学校教育体系。
一、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
(一)重振儒术
自东汉后期至魏晋南北朝,社会动乱,儒学地位下降,佛教、道教日益兴盛。到隋文帝即位后,认识到三教皆可利用,要论教化百姓,养育人才,则非崇儒兴学不可。
唐高祖李渊在开国之初,就“颇好儒臣”。为了提高儒学的地位,在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四时致祭。公元624年颁《兴学敕》,要求“敦本息末,崇尚儒宗”。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崇儒,登基前就在王府内设立文学馆,召集房玄龄、魏征等十八名儒为学士。贞观元年下令以孔子为先圣,以颜回为先师。贞观四年诏令各州县学皆立孔子庙。贞观十四年,诏令孔颖达会同诸儒撰写《五经正义》,颁行天下。这是历史上第一部由官方颁布的经学权威著述,成为全国官学的统一教材,每年的明经科考试也以此为标准。唐以后诸帝也基本上都是尊崇儒术的。
(二)兼融佛道
隋唐崇尚儒术,但在重儒的同时,还提倡佛教和道教。佛教和道教都是宗教,都主张与世无争,积德行善,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特别是佛教和道教在生死观上都有一套理论,如佛教宣传 “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以求得死后超生。道教研究养生之道,修炼长生不老之术。这些对封建帝王直至平民百姓都有极大的诱惑力。整个唐代,儒、佛、道三教虽间有此消彼长的矛盾,但总的来说,在政治上还是儒术居于主导地位,而佛教和道教只是作为信仰和精神寄托。
二、隋唐时期的学校教育的发展
隋初注意学校的发展,作为重点加以发展的,首推京都的国子寺,其中有五学为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随着学校的发展,管理机构也有相应的变化,原来国子寺是太常寺的下属部门,后来规模逐渐扩大,事务繁多,有了独立设置的必要。 593年,国子寺从太常寺中分出,改称国子学,成为独立的教育领导机构。607年, 国子学改称国子监,国子祭酒作为教育行
本文来自作者[代丝]投稿,不代表蟒龙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anglong.com.cn/mangl/51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蟒龙号的签约作者“代丝”!
希望本篇文章《隋唐时期的教育内容》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蟒龙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隋唐时期的教育隋唐时期,中国封建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隋朝统一南北之后,政治上革除了门阀士族专政,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实行均田法和租调徭役法,促进了农业生产稳定地发展,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