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选自《新疆域》,作者阿西莫夫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
文章共分为两个小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
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新疆域(续)》三分之一的文章为艾萨克·阿西莫夫撰写。由艾萨克·阿西莫夫和珍妮特·阿西莫夫合作撰写的文章有:蛋白质的作用·生死攸关的互助·左手,右手·基因在行动·美丽的微生物·可爱的多样性·噪声·公园现象·音乐,永不休止·小有小的用处·对星系的最新认识。
由珍妮特·阿西莫夫撰写的文章有:骨骼遗产·恐龙的行走·去了,又去了·脑·地幔和地核·水——在下面的循环·空气——在上面的循环·再谈金星·适于人类的火星·再谈彗星·我们所拥有的私家太阳·在太阳外面·再谈流星·垃圾·潜在的危险·进一步复制·超微魔术·奇异的富勒烯·植物的功能·帮助植物·蟑螂与计算机·从前与未来的机器人·星团·黑洞探戈舞·宇宙深处的真相。
思路分析
《恐龙无处不在》开篇提出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紧密相连”表现在哪里?有哪些事实能证明它们是互相“产生影响”的?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既然寒冷的气候不适应恐龙的生活,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引出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得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件,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证明的结论。
《被压扁的沙子》起笔提出导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原因的一个新观点: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引起人们对这一曾经主宰过地球的生灵突然灭绝的兴趣、并且说明科学家们研究的目的在于“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当将来面临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然后从地质学发现的证据上论证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行星撞击。
答案: 一、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这一问题在每篇文章中所扮的?角色?不同。在第一篇中,作者谈到恐龙灭绝的历史,谈到它的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决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原因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二、1.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地吻合,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当然,大陆漂移学说还有很多深层证据。
2.这是俏皮话,但也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3.这一句话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4.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珍贵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三、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得出恐龙曾遍布世界这一结论也许并不困难,两者之间的联系也容易让人理解,但是,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与地质学说有什么关系,一般读者很难提出这样的问题。但是在科学家的眼里,它们却有内在的关联。课文就是从南极的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论证?板块构造?理论,恐龙化石成了支持?板块构造?的有力证据。作者在课文开头的这两句议论,并非浮泛之论,而是有其确凿的根据。实际上,第二篇短文也用另一个科学探究的事实进一步论证了这一道理。举例略。
本文来自作者[思凡]投稿,不代表蟒龙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anglong.com.cn/mangl/9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蟒龙号的签约作者“思凡”!
希望本篇文章《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选自哪本书》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蟒龙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选自《新疆域》,作者阿西莫夫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文章共分为两个小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